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的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
李丹华, 张 强, 卢国阳, 刘丽伟, 任余龙, 白 冰, 杨 扬, 段伯隆, 黄鹏程
干旱气象    2023, 41 (6): 944-951.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3)-06-0944
摘要87)      PDF(pc) (17414KB)(211)    收藏
目前利用数值模式对延伸期以上时间尺度的沙尘天气进行客观定量预报还在尝试阶段,本文利用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dust对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进行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起沙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蒙古国和内蒙西部;模式对10 m风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模拟风速比再分析资料风速偏小;模式模拟的沙尘柱含量和总沉降量变化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模拟的整层沙尘混合比与城市污染指数有一定对应关系,说明模式对沙尘引起的污染天气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西北中东部ECMWF-HR云量预报产品与FY-2G云量产品的对比
魏栋, 沙宏娥, 秦豪君, 吕巧谊, 刘丽伟, 傅朝
干旱气象    2023, 41 (3): 483-49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83
摘要156)   HTML7)    PDF(pc) (4768KB)(658)    收藏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CMWF-HR模式对西北地区中东部总云量的预报偏差白天较小,夜间偏差增大约10%~20%。总云量预报偏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半年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整体偏多且偏差空间分布均匀;冬半年总云量预报有区域性特征,祁连山区西段明显偏低,甘肃和陕西南部明显偏多,其他大部地区的预报偏差低于夏半年。总体来说,ECMWF-HR模式总云量预报稳定可信,但在祁连山西段和甘肃与陕西南部2个明显异常区域需进行偏差订正。前者需要在模式预报基础上调高10%~30%,后者需要降低20%~30%;订正后的总云量预报与卫星反演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绝对偏差约4.5%,且与卫星反演结果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
张强, 杨金虎, 马鹏里, 岳平, 于海鹏, 杨泽粟, 王朋岭, 段欣妤, 刘晓云, 朱飙, 张红丽, 卢国阳, 王有恒, 刘卫平, 林婧婧, 刘丽伟, 闫昕旸
干旱气象    2023, 41 (3): 351-35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351
摘要433)   HTML21)    PDF(pc) (9211KB)(1067)    收藏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汽来源匮乏,干旱是其主要气候特征。近年来随着区域降水的不断增加,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引起国际及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中国西北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重要环境效应,科学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团队利用多源融合数据,从多尺度、多维度对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发现了西北湿化趋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特征,且湿化正在向东扩展,本世纪内西北仍维持暖湿趋势,明确了西北陆面蒸散对气候变暖具有特殊的负反馈机制,揭示了西北湿化趋势受多因子综合驱动机制;评估了西北暖湿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及其互馈效应;提出了应对西北暖湿化的技术对策,形成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系列研究成果。基于研究的重大决策咨询报告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决策支撑,成果也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甘肃陇南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中尺度分析
苏军锋, 张锋, 黄玉霞, 刘丽, 张秋瑜, 魏清霞, 张燕
干旱气象    2021, 39 (06): 966-97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6-0966
摘要399)   HTML11)    PDF(pc) (4005KB)(1753)    收藏

利用1960—2019年陇南市9个国家气象站和2008—2019年逐年建成的400个区域气象站4—9月逐时降水资料,同期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资料,对陇南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雨强大于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陇南市东部的成县、徽县和康县。短时强降水与暴雨发生频次东南部偏多,另外陇南市西北山地局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多。(2)1960年以来,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发生站次呈缓慢增加趋势,月际变化呈单峰型,8月最多,占短时强降水总站次的37.5%;旬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出现在7月上旬和8月上旬,且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多,占47.2%;日变化具有夜间明显多于白天的特征,存在多个峰值,从15:00开始短时强降水明显增加,集中出现在19:00—23:00,23:00为日峰值,占9.4%。(3)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有密切联系,对暴雨的贡献率达53.4%。陇南市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主要有低涡切变型、西北气流低槽东移型、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陇东南地区近50 a极端低温事件演变特征及环流背景
赵慧, 郭庆元, 马鹏程, 王丽娜, 刘丽伟, 刘卫平, 李常德
干旱气象    2020, 38 (6): 900-908.  
摘要396)      PDF(pc) (1531KB)(1708)    收藏
利用1969—2018年陇东南地区31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陇东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并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对影响极端低温事件的环流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南地区近50 a极端低温日数以2.3 d·(10 a)-1的趋势减少,其中夏季减少最显著,冬季减少最缓慢;1987年为极端低温日数突变点,突变后极端低温事件急剧减少。(2)相较于1981—2010年气候平均值,陇东南地区近50 a极端低温呈增强趋势,突变前后极端低温强度距平以每10 a升高0.2 ℃变为每10 a降低1.2 ℃,且突变后冬春季极端低温强度降低最显著。(3)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极端低温的强度范围主要在-5.0~5.0 ℃、5.0~15.0 ℃、-5.0~10.0 ℃、-20.0~-10.0 ℃,出现频率分别达61.9%、90.1%、73.4%、73.1%。(4)陇东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与欧亚经向环流关系密切,冬季还与冷空气、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有关,春季与南海副高北界、西太平洋副高北界、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有关。当蒙古为冷高压中心、西风带经向环流明显、东亚大槽深厚且位置偏西、极涡偏向于东半球时,陇东南地区受槽后强盛西北气流控制,易出现较强极端低温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DERF2.0模式对甘肃省1月气温模拟的误差分析
卢国阳, 林纾, 姚瑞, 陈佩璇, 刘丽伟, 李丹华, 王鑫
干旱气象    2020, 38 (2): 329-33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329
摘要343)      PDF(pc) (3376KB)(1900)    收藏
基于DERF2.0模式回报的2 m气温资料、甘肃省参与业务评分的6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DERF2.0模式对甘肃省1992—2013年1月气温回报误差及其与外强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DERF2.0模式对甘肃省河东1月气温的模拟效果优于河西大部,特别在甘南、临夏、兰州、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区模式回报的平均误差小、稳定性高,且与观测一致呈增暖趋势,而河西大部平均误差大,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反,且回报效果不稳定。(2)虽然模式对1月气温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形态有较好的反映,但气温变化中心和数值与观测差异大。(3)误差场的第一模态反映了模式对气温一致的高估或低估;第二模态以黄河为界,河东和河西误差呈相反的分布型;第三模态则是甘南高原区与其余大部误差呈反位相分布。(4)回报误差的主要模态与关键区域的环流和海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模式对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响应能力存在缺陷,通过调整模式对关键区环流和海温的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模式对甘肃省1月气温的预报误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多种土壤湿度资料在中国地区的对比分析
刘丽伟, 魏栋, 王小巍, 程善俊
干旱气象   
录用日期: 2019-03-25

8. 玛曲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丹华1,2,陈世强2,卢国阳1,刘丽伟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415
11. 云南省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
刘丽, 陶云
干旱气象    2012, 30 (1): 15-20.  
摘要1348)      PDF(pc) (700KB)(1367)    PDF(mobile) (701KB)(25)    收藏

利用云南省1961 ~ 2008 年94 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站点的极端强降水阈值,应用EOF、线性倾向率和周期分析方法,对云南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数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诊断。结果表明: 云南省汛期极端强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 以百分位法定义的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数和大雨及以上强降水频数的空间分布趋势,在细节上有一定差异,但均表现为从北向南逐渐递增; 一致性异常分布是云南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 近50 a 来云南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数呈现弱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增加较明显的区域位于澜沧江、红河的下游区域、哀牢山以西一带,而昆明大部到曲靖西部则呈现较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 近50 a 来云南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存在2 ~ 3 a 的振荡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